发表于:2022-02-19 11:03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485
http://www.CRNTT.com 2022-02-02 00:17:00
中评社香港2月2日电(记者 张心怡)去年九月举行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只有汇聚优秀人才,才能有力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化城市,香港正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下降的情况,亟需多管齐下吸引更多优质人才配合知识型经济及多元产业发展。
当前,香港吸引人才面对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政策亟需优化、福利措施跟不上等诸多问题。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否让人才看到希望。因此,笔者建议香港应从四个方面出发,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第一,推动产业多元化。“不应抢饭碗,而应造饭碗”,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条件。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创科产业起步晚,制造业更可谓是全面空心化。政府必须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较有优势及潜力的新兴产业,并培育为本港经济新亮点。数据显示,香港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而新加坡则为22%。但香港其实拥有发展高端制造业诸多优势条件,关键是政府要进行政策规划与引导。政府应将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进行匹配,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积极参与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香港与内地在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上还存在不少障碍,对基础研究进度及产学研成果转化造成一定影响。此外,香港还面临科研资金跨境管理使用不够规范、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互认仍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利用好香港在国际化和基础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AR/VR技术的研发投入,与香港高校加强人才和技术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化优秀人才加盟。此外,未来政府可对在港设立研发机构的海内外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如对科研机构进行一定租金减免,同时加大对国际科研高端人才的奖励补贴力度,以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来港。
第三,优化现有人才政策。过去数年,政府推行了多项输入劳动力及人才计划,包括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但相关措施在实施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举例而言,其他国家及地区签发工作签证可在一个月内办妥,但香港处理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申请却可能用时超6个月;外来学生毕业后只有1年留港时间寻找工作机会,而其他国家及地区却普遍为3-4年。此外,部分在香港开设公司的优才人士希望居住在其他城市,但根据香港入境处的要求,申请香港永久居民需要满足“通常连续居住7年”,每年连续居住183天以上。香港当下已由乱及治,完全可以招揽更多优秀人才来港服务,但相关措施必须更为开放灵活,才能丰富“人才库”。
第四,完善人才政策配套福利措施。生活成本高企令不少海内外人才对香港望而却步。香港住宅价格不仅持续上涨,根据政府2010年推出楼市“辣招”,非香港永久居民购买住宅还需交付15%印花税,多重加码“劝退”了不少人才。此外,政府之前派发“1万元现金”和“5000元电子消费券”的对象并未包含通过IANG签证、优才专才等人才计划来港的非永居人士,而他们却是长期为社会作贡献、积极纳税的群体。更不用提只有永久居民才能享受的供养子女、父母免税额等优惠政策,以及持续进修基金等人才培养福利。对比深圳,为吸引人才则十分慷慨,积分入户、人才安居房、个人所得税补贴等等配套措施非常完备。若要吸引更多人才来港,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完善措施、强化保障,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全球人才来到香港后才会选择“扎根”。
长期来看,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必须具备前瞻性、创新性管治思维,敢破亦敢立,更为积极、进取、主动地吸纳更多非本地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紧抓“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等带来的庞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