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1-29 15:46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059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
发布时间: 20-10-0420:03
今日(10月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89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函》)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
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答复函》针对洪为民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合作的建议作出具体答复。
《答复函》对于广东省已开展的有关工作进行具体说明,说明如下:
(一)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
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以创新带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制造业创新发展载体。
目前,已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了2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支撑。
二是开展“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政策探索。
支持港澳机构牵头申报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实现广东省财政科技资金从政府部门直接过境;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向港澳开放;启动建设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三是深化“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
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部省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合作重大项目等。
(二)建立服务大湾区的应用研究及转化平台。
广东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下大力气补齐高端创新资源匮乏的短板,大力强化源头创新,促进知识创造,推动科技成果有效向产业转移转化。
一是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建设省实验室。
全省10家省实验室布局基本完成,为争取国家实验室在粤布局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推荐上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推荐上报了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广东省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等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优化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共251家,其中粤东西北49家,对粤东西北吸引创新人才、加快创新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改革省级创新券模式,实现“全国使用、广东兑付”,吸引港澳服务机构为广东企业服务;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的“华转网”,已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网上商城,汇聚科技创新资源3万余项。2019年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项数33797项,增长41.23%;合同成交额2273亿元,增长63.89%,在全国继续稳居第二并扩大与第三名的差距。
(三)鼓励设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估值公司、知识产权投资的创投公司。
广东省持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辐射港澳知识产权市场。
一是建成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3个国家级运营交易平台。
现正布局建设广州、深圳、东莞3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5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的知识产权运营骨干网络。
二是首次联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共同举办了2019年“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
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搭建粤港澳交流合作机制,支撑粤港澳三地企业高质量发展。粤港澳三地14家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打造服务三地协同创新的合作与交流平台。
三是广州市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十条”。
围绕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服务融通、保护及运用,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港澳企业在大湾区落户。此外,港澳知识产权担保融资贷款与内地享受同等待遇。
四是支持引导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
2015—2016年,广东省以中央财政8000万元为引导,分别设立基金规模为3亿元和6亿元的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已投资13个项目,投资金额超3亿元。
(四)鼓励“产学旋转门”文化,让教授们多“下海”。
在培养人才及高端人才交流上,鼓励大学教授、科学家、企业家及科技人员之间的流转和交叉任职,使科研更好的匹配市场需求。
一是加快完善全省创业孵化政策体系。
制定《广东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税收优惠办理》《试点高校、科研机构利用自有物业建设专业孵化机构》等政策落地实施,大力支持高校教授和学生创新创业。全省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989家、众创空间986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吸纳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达6.6万人,大学生创业率达3%。
二是着力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出台“科创12条”,强化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型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落地,将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等人员作为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者,列入省、市认定高层次人才范围。已开展科技型企业家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有89人获评高级职称。
(五)鼓励国际产学研交流。
广东省大力加快国家科研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一是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
2019年5月,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分别在广州和澳门召开,会后港方公布了9项合作成果;粤澳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联合资助两地合作研发项目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两地科研力量的优势互补,促进两地产学研合作和创新规则对接,全省实现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拨付港澳项目承担单位总额累计超亿元。
二是完善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机制。
积极开展与世界创新型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关键小国”的科技交流与创新合作。通过高交会、海交会、人工智能大会等系列高端交流活动,大力将国际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广东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
《答复函》还对下一步工作措施作详细介绍:
广东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大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力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以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为结合点,加快与港澳科技合作,持续推进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新型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加强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继续实施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完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创业、高校科技成果来粤转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成。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
二是强化创新治理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加快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基金在粤落地,加快“服务电商”模式创新券推广应用,开展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试点。深化省直部门协同联动,加快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三是构建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合作格局。
加强对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前沿科技服务,积极谋划研究广东省新兴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窗口和平台作用,积极深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产业合作,开拓与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及相关国家组织重点合作工作,对已与广东省有合作协议的重点国别,继续开展技术联合研发,推动国际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四是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支持广州、横琴、中国(南方)3个国家级运营交易平台加强与香港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估值及创投机构的交流合作,创新交易产品和模式,扩大服务范围。认真评估广州开发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十条”的成效,总结提炼推广经验,探索建立更利于香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机制。借鉴香港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探索建立反映知识产权客观市场价值的平台和体系。
五是统筹做好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工作。
发挥粤港、粤澳科技合作专责小组作用,积极协调省有关职能部门,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大湾区建立应用研究及转化平台,构建完善粤港澳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探索粤港澳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
湾融产城Cool City Maker,聚焦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间融合(交通基建融合、文化交流融合、区域协同融合、产学研融合、生产要素融合)、产业兴城(环保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文创)、人才汇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三大板块,将通过100个行业专家顾问智库,在2022-2032的10年间助力10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紧密协作发展,为湾区科技及文化发展贡献力量。湾融产城——加速湾区融合、产业兴城、人才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