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12 17:56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008
惠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惠府函〔2016〕421 号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16 年 10 月 26 日
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惠州 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结合我市实际,制定 本规划。
第一篇 开创人社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惠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 伐、取得新的重大成绩、发展迅速的五年,为全市深化改革、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惠民之州作出了 积极贡献,为“十三五”时期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跨越式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乡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积极就业政 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 和就业援助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促进就业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十 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34.21 万人,城乡从业人数达到
281.51 万人,新增创业人数 2.55 万人,带动 8.23 万人就业,新 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7.0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5%以内。
我市在 2011 年至 2014 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目标 责任制考核中,连续四次被省政府评定为优秀等次;惠东县被国 家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惠城区飞鹅岭社区 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 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日臻完善,基金调 剂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年金、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制 度深入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顺利推进,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形成。率先实现职工 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并轨运行,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全民 覆盖,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提升。失业、工伤保险工作稳 步推进。“十二五”期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212.2 万人、161.8 万人、127.4 万人、 147.9 万人、161.8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107 万人,其中 按月领取养老待遇 30.4 万人, 养老金发放 100%;城乡居民医疗 保险参保人数为 266.2 万人,参保率 100%。全市企业职工月人 均养老金从 2010 年的 1138 元增至“十二五”期末的 2266 元,增 加 1128 元,增长 99.12%。2012 年,市社保基金管理局被国务院 授予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单位,并被评为 2012 年度全省人社系统先进集体;惠阳区横沥镇社保所荣获“全 国人社系统 2011-2013 年度优质服务窗口”。
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大力 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强市战略稳步推进,人才服务内容和 方式不断创新,人才队伍逐年壮大。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格局 初步形成,劳动者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市技师学院办学规模和层次大幅提升,进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 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行列,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 基地,荣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中国职协优秀科研单 位、2014 年广东技工教育竞争力 20 强第二名等荣誉称号。“十二 五”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12.91 万人,其中高级职称 7300 人,中级职称 52100 人;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 50.03 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 16.51 万人,占技能型人才比重的 33%;引进领 军人才 49 名、博士专业人才 247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448 名, 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 5.6 万人;建成博士后工作站 5 家、创新实 践基地 6 家,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5 人;2015 年,我市入选 全国第二批百家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城市。 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队伍素质和事业单位活力明 显提升。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公务员录用、 培训和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管理水平取得新突破。“十 二五”期间,全市共考录公务员2217人,培训各类公务员4万人。 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提升了事业 单位的活力。修订并出台了《惠州市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办法》 和《惠州市市直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安置办法》,进一步规范 了军转安置工作;市军转办被评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和“全国军转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 机制基本建立。在县级以下机关建立了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全市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绩 效工资分配改革稳妥推进。出台《惠州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 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人力资源 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制度进 一步完善,有效指导和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
“十二五”期间, 全市最低工资水平从2010年的810元增至2015年的1350元,五年 累计提高66%,年均增长10.8%。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劳动合同 制度进一步实施,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提升。创建和谐劳动 关系示范区工程成效明显。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不断创 新,争议仲裁程序进一步简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建设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检查力度 明显增强,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劳动者合法权益得 到有效维护。“十二五”期末,全市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 94%, 集体合同签订率达 8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 98.2%。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县(区) 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大楼、培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等 基础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市 74 个街道(乡镇)建成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所 82 个,社保所 75 个。“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 网络”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 络覆盖全市。社保经办业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实现 了全程信息化办理,社会保障卡实现“一卡通”。社会保障卡持卡 人数达 410 万人,户籍人口持卡率达 95.3%,基本实现户籍人口 全覆盖。投资总规模 11.4 亿元的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全面建成投入 使用,学生人数和培训人数实现“双万人”办学目标。
专栏 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0 年 基数 2015 年 目标 2015 年 实际值 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28.07] [32] [34.21]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2 2.7 2.37 3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万人 2.2 1.75 1.87 4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万人 0.33 0.3 0.36 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离退休) 万人 148.9 196 212.2 6 其中:企业职工 万人 140 176 192.1 7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98 100 107 8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15 350 423 9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2 98 98 10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0 122 127.4 11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6 70 147 12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6 126 161.8 13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 付比例 城镇职工 % 在职 90 退休 95 在职 90 退休 95 95 城镇居民 % 平均 60 平均 70 平均 80 14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元/月 1138 2202 2266 以上 15 城乡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万人 0 368 410 16 城乡社会保障卡户籍人口持卡率 % 0 75 95.3 17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数量 万人 9.2 12.91 12.91 18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4:40:56 5:43:52 5:40:55 19 高技能人才 万人 6.65 13.8 16.51 20 占技能劳动者总量比例 % 16.84 27.62 33 21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84 94 94 22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0 95 98.2 注:[ ]为 5 年累计数。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 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研判形势,我市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 (一)发展机遇。 ——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 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树 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十一届 五次全会提出 2018 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要坚持就业 优先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 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 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我市提出 2017 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 梯队的核心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为事业发展提 供强大内生动力。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 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列,201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40 亿 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 12%;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达 6.62 万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 339.99 亿元,“十二五”时期 年均增长 21%,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跃居全省第 5 位。全市 10 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 115 项全部达到或高于国家、省标准。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十二五”时期,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1.9%和 12.5%。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就业资金稳定投入、社保待遇稳步提高、 收入分配改革、基础能力建设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为事业发展释放新活力。中央作出全面 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提高供 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 的跃升。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要素市场、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不断深化,改革红利将进 一步释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社保城乡一体化、推动人 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创造有利条件,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更加充足。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事业发展孕育新潜力。创新 驱动战略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正从加快发展速度向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提高规模扩张速度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促 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 提升为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供新增长点。 ——区域开放合作,为事业发展拓展新空间。“一带一路”战 略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 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潼湖生态智慧城等 重大平台规划建设正逐步形成,为促进就业创业、引进高端人才、 社会保障顺畅转移、农村劳动力融入城镇、人才集聚、公共服务 承载能力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从全球看:国际形势依旧复杂,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 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 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复苏并不强劲。惠州作为珠三角地区开放前沿城市,受世界 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不可避免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产 生影响。 ——从国内看: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增长速度 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特点的新常态, 增长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 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党 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设计, 经济领域不断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在保障改善民生、服务创新 驱动发展等顶层设计方面也面临新挑战。 ——从惠州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产业基础日益厚实,大项目带动效应日趋显现,经济较快发展与 生态持续优良、民生持续改善协同并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后 劲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突 出的问题和挑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亟需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改革攻坚面临体制机制束缚, 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亟需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激发活力、 增强动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民生事业与基层治理任 务艰巨,亟需充分发力补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从事业自身发展看:一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随着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加快, 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劳动力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用工难”与 “就业难”问题相互交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 增强的需要差距较大;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经济社 会快速发展需求;不同区域、行业、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 突出矛盾及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增 强适应性。
二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适应以民生为本的社会建 设任务艰巨。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实现科 学发展、建设幸福惠州,需要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管理难度 加大,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部分重 要领域的改革虽然取得突破,但配套措施有待完善,新体制机制 运转成效还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更加 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适应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基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员编制不足、能力素质不高、基础设施建设 还有待加强,经费保障缺口较大,随着民生工作的深入推进,人 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 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 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的部署,以“民生为 本、人才优先”为主线,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为我市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有力 支撑和坚实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 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 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处理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使广大劳动者享受 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人才优先,注重高端引领。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 理念,重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做到人才资 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 优先创新,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注重以人为本,增强人才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 办法解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消除影响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 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起来,充分考虑是否符合大多数 人的利益,考虑财政、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各方面 的影响,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统筹全市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区域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各类群众社会保障待遇调整,统 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各类人才 队伍建设,协调推进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 ——坚持服务至上,实现成果共享。进一步夯实基础,充实 基层,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加 大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便 利、高效、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实现发展成果 由广人人民群众共享。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建立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 系,适应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加快打造“六个人社”。
公平人社。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注重机会 公平,建立完善民生福祉保障体系,织牢民生保障网,促进更高 质量就业,率先推进社保城乡一体化,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公平享有基本保障。 创新人社。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 制创新,率先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 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支撑和 机制保障。 协调人社。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 体系,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基层基础能力支撑,实现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区域专项规划,以民生保障、 人才支撑、项目带动和定向指导为抓手,合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形成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法治人社。加快民生立法,健全人社法规体系,实现法治机 制更加优化、权力行使更加规范、行政管理更加高效。坚持依法 行政,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加大简政放权力 度,深化职能转变,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数字人社。坚持“互联网+”思维理念,加快建成覆盖全市、联 通城乡的信息网络,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加快互 联网平台应用和智能服务,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和服务群众效能。 清廉人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党的建设、 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打造风清气正、奋发有为、廉洁奉公的干 部队伍。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 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改善, 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就业援助 普惠化全面推进。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2.7%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成比较完善、保障有力、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城乡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融合,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社保经办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社保基金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2020年全市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 ——人才规模更加宏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用为本、人才优先原则,加快人才开 发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加速人才资源积累,优化人才结构,努 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020年 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达16万人、20万人,高、中、初 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6:44:50。 ——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事 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2015-2020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 划纲要》,全面推进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和军官 - 17 - 转业安置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更加科学规范,人 事管理服务水平有实质性提升。 ——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 面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和城乡 居民的收入水平正常增长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逐步健全。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 完善,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规范有序、公正均衡、和谐稳 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更加完善,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不断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 加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比较充分保障。2020年企业劳动合 同签订率达96%,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大于60%,劳动人事 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6%。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市、县(区)、乡镇(街 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 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 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就业服务供给均等化、服务方式多样 化、服务过程精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组织一体化、服务 主体多元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信息化建 设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实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2020年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20万 人,持卡人口覆盖率达94.6%。
专栏 2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 年 基数 2017 年 目标 2020 年目标 属性 一、就业 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4.21] 14 [35] 预期性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37 2.5 2.7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3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6 97 98 预期性 4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8 以上 98 以上 98 以上 约束性 5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27.4 124 126 约束性 6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47 148 150 约束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 7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万人 12.91 13.8 16 预期性 8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5:40:55 6:42:52 6:44:50 预期性 9 高技能人才总量 万人 16.51 17 20 预期性
四、劳动关系 10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4 95 96 预期性 11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 60 > 60 预期性 12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8.2 96 96 约束性 13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 95 95 约束性 五、公共服务 14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 92.5 94 94.6 预期性 注:[ ]为 5 年累计数。
第二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 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章 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全面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 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效防控失业,促 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全面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经 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变为就业拉 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 城乡就业的过程,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配套出台更加 有利于各类人群就业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城乡和 区域统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援助政策以及投入保障政策 等,大力推动积极就业政策普惠化和实效化。逐步统一城乡就业 政策,着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及农 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等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困难群体就业 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作用。
- 第二节 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和重点群体就业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 道,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充实基层人才队 伍建设,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推进“三支一扶”志愿计划,引 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 务和政策扶持,畅通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 业的渠道。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重点推进素质就业,引导更 多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健全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 工作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和落实面向城乡就业 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认真探索残疾人、退伍军人等重点群 体个性化就业援助方式,帮助智力、精神等重度残疾人实现社区 就业;鼓励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保障 退役士兵合法权益。 第三节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优化创业服务环境,鼓励多形式创 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 孵化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和帮扶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加强 创业意识教育,引入创业实训课程,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全 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小额担保 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大 学生“实训创业”,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城乡就业新的亮点。建立 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力 推进省市共建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出台《广东惠 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惠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培 训细则》等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大学生到孵化基地进 行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孵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孵化基地 建设的速度和力度,每年评审认定一批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力争 到“十三五”期末,通过孵化基地平台和创业指导服务,对 10000 名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引领打造大学生创业团队 200 个,通过 创业带动就业 10000 人。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 氛围。 专栏 3 促进就业创业专项计划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2020 年底前市建成 2 个省级(仲恺高新区科技创业园创业孵 化基地、惠州市惠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2 个市级(大亚湾经济技术 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惠东县粤东(国际)鞋材市场创业孵化基地)、4 个县(区)级(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龙门县)创业孵化基地。
第四节 构建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 建立健全失业监测发布制度,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危机 情况下失业风险的预防。鼓励支持企业切实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 责任,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提高 就业质量。 - 22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各级人才 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健全覆益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 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基层平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 化建设,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力 争到“十三五”期末,建立起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 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 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努力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 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深化社会保障体制 机制改革,构建法定人员全覆盖、水平适度、运行稳定、管理服 务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网。 第一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按照“大社保、大经办、大服务”和“为民、利民、便民”的思 路,大力整合各种社会保障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步伐。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 全体居民全覆盖。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有效衔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机 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 度并轨,新老制度平稳过渡。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人群间养 老待遇水平有效衔接。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 养老保障水平。
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实现职工医保与城乡 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对接,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进一步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支付 比例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 式改革,进一步扩大异地就医联网及时结算范围。工伤、失业、 生育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职工,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工伤预防、 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探索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 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探索失 业保险在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方面的实现途径,充分发挥失业保 险的功能和作用。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社会保障,利用保险专 业机构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网络,减少管理成本,扩大社保补充商 业保险覆盖人群。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体制。
专栏 4 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 1.探索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一部署下, 认真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城 乡间顺畅转移接续。认真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完善与其他参保 政策的衔接过渡。 2.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一部署下, 整合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 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可持续的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统一覆盖范围、筹 资政策、保障待遇、基金管理和经办管理,在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管理 服务、信息系统等环节实现互联互补。
第二节 大力推进全民参保 完善政策激励参保缴费。落实全市供给侧降成本行动计划,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居民、个体从 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参保政策,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基本 医疗保险连续参保激励机制,鼓励积极参保、持续缴费。 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以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 员为重点,依法推动企业全员足额参保。推进建筑业按建设项目 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促进和引 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 第三节 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建立随工资增长、物价上升等因素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 金待遇的正常机制,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稳 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 遇水平。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健全失业保险金正 常调整机制,逐步规范和提高生育保险待遇。
“十三五”期末,进 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市级财政 补助力度,力争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达到或接近珠三角 第二梯队水平。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 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 95%和 80%以上。
第四节 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落实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落实社会保险 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增强预决算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落实社 会保险基金监督制度,推进基金监督法制化、规范化。继续推动 社保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联网应用及社保基金电子监察系统运用。 落实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工作,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 度。全面推进社保基金社会监督,以省基金监督条例实施为契机, 推进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推动社会保险信息披露, 完善监督举报奖励制度,全面推进社会监督工作,营造全社会积 极关注和有序参与社保基金监督工作的氛围。全面清理回收被挤 占挪用和其他违规违纪使用的社保基金,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第五章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实现精准脱贫 实施就业、技能、社保精准扶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 实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推进就业扶贫 实行专项就业扶贫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就业导航计划、贫困 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家门口”就业计划、对口帮扶计 划、企业对接帮扶计划、创业带动就业计划、“零距离”服务计划 等七项行动计划,建立精准就业创业扶贫长效机制,促进有就业 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创业。落实各项扶持政 策,鼓励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重点群体实现自主创业。 第二节 推进技能扶贫 发挥技工院校优势,开展精细化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贫困劳 动力相对集中的县区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发有利于贫困人 员转岗就业、脱贫致富的地方特色职业(工种)和生产类、种养 类专项职业。力争到 2017 年底,有入读技工院校意愿的适龄贫 困人员 100%免费接受技工教育,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员 100%实 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培训的贫困人员 100%获得就业创业 服务。 第三节 推进社会保障扶贫 强化政府对贫困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 的托底责任,扎实推进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兜底帮扶,将贫困人 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建立 技能扶贫计划 “八优先”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入读技校计划。对有意愿入读技工院校的学生开展优 先择校、优先选专业、优先享受免学费、优先享受助学金、优先就读校企双制班、优 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优先享受技能晋升培训“八优先”服务。
完善缴费资助兜底帮扶机制,减轻贫困人员缴费负担。推进大病 医疗兜底帮扶,防止贫困人员因病更贫。强化社会保险与社会救 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配套衔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 加强专项跟踪服务,帮助贫困人员及时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 保险待遇。
第三篇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 大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 开发、培养、使用力度,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事业发展 的活力。 第六章 大力加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高精尖缺”导向,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健全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聚天 下英才而用之,建设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
到“十三五”期末,全 市累计引进培养200名以上领军人才;累计引进创新创业海外 高层次人才1500名以上;全市全日制博士累计达到1000名以 上;全市高级职称人才总量达到1万名以上;全市人才资源总 量达到106万人以上;全市人才工作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人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第一节 优化人才环境 推动高端优质人才的战略性聚集 贯彻实施《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双十行 动》,在深化完善“人才双高计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十大工 程”,努力打造“十大品牌”,到2020年实现“十百千万”的人才发 展目标。在继续实施“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基础上, 实施“博士惠聚工程”,到2017年引进100名以上博士充实到机关 事业单位,并带动全市高等中职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引 进博士硕士专业人才,到2020 年在惠博士达1000名以上。开 展引智活动,适时组织“千人计划”专家惠州行、在惠人才县区 行活动。积极参加在深圳、广州举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国际性引才活动。落实“人才双 十行动”,组团外出引进我市各类紧缺人才;加快推进人才服务 大楼及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市人 才工作环境和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 及配套文件,为高端优质人才的聚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 会环境。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推动我市生产工艺创新以及产 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助推惠州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人才 引进空间,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吸纳人才;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 构、高等院校和大型高新企业开展的战略合作,扶持博士后科 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广东惠州留学人员创业园、行业企 业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人才载体建设, 搭建科研平台以集聚人才。破除人才工作中涉及的身份、所有 制、地域等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 激励和管理服务工作,建立有利于人才聚集发展的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
专栏 6 人才发展“十大工程”和人才工作“十大品牌” 1. 人才发展“十大工程” (1)实施“梧桐引凤工程”——千套公寓安人才。 (2)实施“天鹅惠聚工程”——千万重金引团队。 (3)实施“海外人才工程”——千名海归汇东江。 (4)实施“博士惠聚工程”——千名博士聚鹅城。 (5)实施“双创平台工程”——创新创业培根基。 (6)实施“拔尖人才工程”——百名领军树标杆。 (7)实施“党政强基工程”——万名干部进学堂。 (8)实施“企业精英工程”——千名高管强企业。 (9)实施“蓝领博士工程”——十万技师壮产业。 (10)实施“社工培植工程”——五千社工进基层。 2. 人才工作“十大品牌” (1)设立“惠州双创突出贡献奖”——千万元重奖创新创业突出贡献人才。 (2)举办“惠州人才需求年度发布会”——搭建人才与市场需求桥梁。 (3)开展“招才引智全国行、全球行、网上行”——拓宽引才聚才渠道。 (4)举办“创新与人才活动周”——营造创新创业和服务人才浓厚氛围。 (5)举办“高端学术活动惠州行”——柔性引进高端智力。 (6)发布“惠州英才榜”——全面展示各行各业名家名师风采。 (7)成立“人才服务直通车”——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8)建设“高层次人才联谊空间”——促进人才交流互动项目对接。 (9)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库”——提升人才对地方发展贡献力。 (10)开展“人才千村千企行”——推动人才智力服务基层。
第二节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 才队伍规模,重点培育和引进我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 划、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专业 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绩效工资奖励等机制的杠杆作用,引导专 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锻炼,努力优化专业技术人 才队伍的分布结构。加快分类推进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改革步伐, 稳步推进行政许可类、职业水平评价类和专业技术职务类专业技 术资格改革工作。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 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针对不同的行业、专业特点,分领域、 分系列推进改革,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各 类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用人制度和事业单位聘 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体系。积极推进 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审职能转移和下放,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 变。进一步理清政府、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中的定位。 充分发挥专业性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逐步将水平评价 类的具体认定工作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探索改革职称 评审等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突出业绩优先、成果优先和能力优 先的原则,激励专业技术人才钻研创新,竞争向上。加强参评享 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的培育。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推 进“惠州市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为人才自主自学、随 时随地学习提供条件。
第三节 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全面覆盖的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政策,实施技能振兴专 项活动,全面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 用、选拔、激励机制,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整合政府、企业、 社会组织等各类培训资源,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发展,鼓励 各类优质机构参与职业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职业培训专业化程 度,着力提升职业培训的质量,引导建立职业培训专业委员会, 组建重点行业(工种)专家队伍,加大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研发力 度。实施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 的激励制度,提升技术工人待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高技 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积极选送优秀技能人才参加世界级、国家 级职业技能竞赛,开展首席技师及优秀技能人才评选活动,不断 提升我市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实施蓝领博士培养工 程,加快推进高技能实训基地、技师工作站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 设,推进名师带徒活动,全面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十 三五期间,实现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0万人。深化职业资格改 革,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创新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加快 现代技工教育发展,提升技工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在完善技工院 校校园建设的基础上,以培养兼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优质职 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技工院校的内涵建设。加强 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一体化教师比例;制定和出台特殊 技能人才政策,在技工教育系统聘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技能 竞赛获奖选手。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 展,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 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技工院校积极服务 创新创业,在技工院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创客空间。重点支持 市技师学院全力争创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纳入惠州市“2+10+N”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巩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办学规模 的基础上,逐步提升高级工以上在校生比例至75%。 第四节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以能力和作风建设为核心,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党政机关 管理人才引进和退出机制,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现代 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 理人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 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 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推进农村 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培训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培养中高 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章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动人事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2010-2020 年深 - 33 - 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 革,完善军转干部安置制度,促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公 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节 深化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公务员分类考录,优化招录职位分类、岗位职务和专业 设置,落实新录用公务员导师制,加大乡镇机关公务员招录力度, 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公务员职务任免和职位管理工作, 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公务员遴选、交流、退出等工作 机制,提高公务员管理信息化水平,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加大 市直机关、县直机关从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力度,打通基层 公务员流动通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落实公务员调任政策, 严把入口关,加大机关外优秀技术干部选拔力度,改善机关技术 岗位人才结构比例。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注重实绩、 从严管理,推进平时考核。建立指标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的 依据。落实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推进行政执法机构体 制改革,充实行政执法机构干部队伍,创新公务员管理体制。进 一步完善公务员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加快公务员培 训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干部培训教育的约束激励,深 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切实提升公务员 服务建设幸福惠州的能力水平。
第二节 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围绕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的核心,以规范管理为重 点,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 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 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健全岗位设置、日常管理和人 员聘用管理办法,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完善公开招聘制 度和监管措施,充实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积极探索科学、高效、 规范的选人机制,提高公开招聘的公信度。探索试行事业单位聘 员制度,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 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能。 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军转安置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转干部安置 工作的要求,完善我市军转干部安置办法,努力拓宽安置渠道, 不断提高军转干部安置质量,确保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公平、公正、 公开。严格按中央要求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加 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严格按中央要求做好部 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维护稳定工作,确保我市企业军转干部总 体稳定。
第四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合理缩小群体间、地区间的收入 差距。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规范劳动用工,建立适应经济转 型升级、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八章 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着力构建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以增加低收入职工收入、规范分配秩序、缩小不合理收入差 距为重点,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 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进一步 健全完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节 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指导和监督 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着力完善企业 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 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适 时调整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 指导价位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企业工资水 平的合理增长。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工资 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长效机制。
第二节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工资收 入结构,建立津贴补贴(绩效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探索建立规 范有序的地区附加津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 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 待遇挂钩制度,按省的部署在市级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 行制度、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实施法官、检察官职务序列工资 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符合行业特 点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制定不同行业单位的绩效 考核办法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分配约束机制、 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 革;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第九章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构建、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以促进企 业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根本,完善劳动关系 协调机制和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制度,强化劳动监察执法效能。构 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 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第一节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健全工作制度, 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积极开展省市共建惠州市大亚湾开发 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工作,力争到2018年基本建立地区、 行业和企业三大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到2019年全面完成综合试验 区工作任务,到2020年底,全面总结推广大亚湾开发区和谐劳动 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模式。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 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 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继续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劳动关 系。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用工环境和管理模式,逐步建成适应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人文关怀、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专栏 7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行动计划 1. 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 区建设,将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相结合,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新路径。 2. 工资集体协商。推动职工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形式和收入水平 等进行平等协商,依法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第二节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方案》,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法规政策,推进劳动 保障监察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劳动 监察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 设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劳资纠纷风险预警防范办法》的 要求,建设市劳资纠纷指挥中心和县(区)劳资纠纷处置中心; 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系统,及时预警隐患苗头和查处欠薪案 件;完善与有关部门共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综合 治理机制;探索建立预防化解劳资纠纷的长效机制,创新预防和 处置劳资纠纷群体事件的新举措。创新维稳工作新机制,妥善处 理群众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 以鼓励和解、强化调解、优化仲裁、衔接诉讼为主线,改革 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以依托乡镇街道人社所的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为重点,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提 高调解的灵活性、便捷性、专业性、有效性,实现案结事了。创 新办案方式,推进仲裁院实体化建设,加强仲裁员职业保障。进 一步健全和落实仲裁机构与法院联席会议等裁审衔接工作机制, 形成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会议纪要或工作指引,提高仲裁效 能和办案质量。 第五篇 加强综合保障 第十章 建设法治人社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坚持民生为本、立法为民,全面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全面落 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综合 保障,实现行政管理更加高效、权力行使更加规范、法律体系更加完备、法治机制更加优化。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制审 核、集体讨论决定五个法定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法治化,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和管理,建立健全集体参与、专 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征求公众意见等决策制定程序 常态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 审批服务方式。建立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职能转变。加强依 法行政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实施“七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普法规划。 集中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提高政务透明度。有效 推进普法宣传,创新手段,突出重点,营造法治人社良好氛围。 第二节 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 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一部署下,认真执行广东省 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修订)、广东省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修订)、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修订)、 广东省实施《劳动合同法》若干规定、广东省社会保险信息公开 办法等法规。严格落实就业、人才开发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单 位人事管理、公务员招录与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配套规定。
第十一章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步伐 切实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围绕标准化、信息化、均等化、法制化,加强公共就业、社 会保险、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 平、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统筹城乡就业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 求,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镇(街道) 和村(社区)人社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就近 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管理、 劳动关系协调及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人事人才管理、自主择业军 队转业干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等公共服务。 第二节 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力度 建设好我市“数字人社”,搭建融监管、决策、服务、指挥等 功能于一体,集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各业务要素,上连省 - 41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接县区和镇街的大数据信息平台。推 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办事大厅系统建设,推进异地就医 双向实时联网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建设,推进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数据异地灾备系统建设,推进医疗保险监控信息系 统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各项业务功能,提升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市、 联通城乡、延伸基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健全信息 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信息安全。
专栏 8 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工程 1.构建数字人社。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理念,建设我市“数字人社”,搭建综合性信息平台, 建设数字化指挥监控中心和便民服务系统,实现精确监管、科学决策和个性化服务,打造线上线 下一体新业态。 2. 社会保障卡工程。在我市大力发行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一人一卡”,充分发挥社会保障 卡电子身份凭证和结算支付功能;拓展在政府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和互联网应用能力, 实现社会保障卡终端服务基本全覆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卡基层管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