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13 10:13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245
一、关于“十四五”规划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起至今我们已完成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从范畴和地位上看,五年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属于最上位规划,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从功能和作用上看,五年发展规划主要阐明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具有战略导向作用。从编制程序上看,是各级党委提出五年发展规划建议,再由各级发改部门牵头制定的。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制定。
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其中,2020年全市GDP达136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7%。
我市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华南地区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基地,海上风电率先发展;江湛铁路通车,结束了阳江不通高快速铁路的历史;建成了海上风电、合金材料两大省实验室;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市7.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动工建设,实现我市本科院校零的突破,等等。
三、我市“十四五”规划的新特点
“十四五”规划主要体现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好我市发展方位,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谋划未来发展。
二是围绕新发展格局,立足阳江所能所长,努力找准参与“双循环”的发力点,谋划深度参与“双循环”。
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和各领域。
四是突出高质量发展,谋划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径。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谋划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阳江。
四、“十四五”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坚持省委省政府赋予我市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这一总体定位。
我市“十四五”规划既有定性目标,也有定量目标。定性目标方面,在经济、创新、产业、改革、城乡、文化、民生、生态、治理、安全等方面确定了“十个新”的目标。定量目标方面,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方面,确定24项指标。其中,GDP年均增长6%-7%,到2025年达2000亿元以上。
规划还对2035年目标进行了展望:我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建成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构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五、“十四五”我市总体格局和重点区域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统筹内外发展布局。
一是把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作为对外布局的战略重点,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建设服务于“双区”的六大重要基地,主动接受“双区”辐射带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拓展区。
二是着力增强作为广东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支撑功能,与珠三角沿海城市“串珠成链”,助力全省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三是根据市域经济地理特征,推进若干重大平台和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
重点发展区域:一是港口经济区。将以阳江港和阳江高新区为主引擎,促进阳江港东西两翼整体开发建设。二是空铁新城。将统筹机场、高铁、大学、园区、景区等主题要素,打造现代化山水生态新城。三是阳江东部片区。将谋划“融湾强带”平台,打造大湾区的深度合作区和产业转移主承接地。四是工业产业园区。将以我市现有的五大工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扩园提质,促进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式发展。
六、“十四五”重点产业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持“比较优势+龙头企业”模式,以沿海临港产业为重点,构建有阳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预计到2025年,形成2个超千亿产业集群,20多家产值规模超百亿企业。
(一)推动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一是合金材料,目标是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集群,重点推动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
二是海上风电,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投产1000万千瓦以上,形成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
(二)优化提升一批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打造国家新能源基地,到2025年建成电力能源装机容量超2500万千瓦,产值规模力争达500亿元左右。二是打造全球领先的大食品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500亿元左右。三是打造世界刀剪之都,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700亿元左右。四是振兴纺织服装产业,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100亿元左右。五是推动紧固件、数控机床等产业向百亿级迈进。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智能制造、氢能制造、特色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产业。
(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打造世界滨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数字经济、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经济、金融服务等产业。
七、“十四五”交通建设
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市交通建设将以机场、轨道交通、干线公路、港口为重点,打造区域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一)推动阳江机场规划建设。力促项目“十四五”早期动工,“十四五”末建成。推动阳江合山机场改造升级和海陵岛通用机场规划落地。
(二)加快构建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广湛高铁阳江段2024年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铁”。争取规划建设珠海至阳江高快速铁路,前瞻谋划海陵岛轨道交通等城市轨道项目。到2025年,轨道交通里程达400公里以上,其中高快速铁路里程达210公里以上。
(三)建设通达性优、辐射力强的公路网。一是加快建设西部沿海高速阳江南联络线、中山至茂名高速(粤桂界)阳春段等高速公路,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0公里左右。二是提升国道、省道和重要干线。三是建设好中心城区及各组团与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的连接。四是建成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等特色旅游公路。五是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
(四)构建多层次综合性客货运枢纽。打造江湛铁路阳江站、广湛高铁阳江北站和阳西站等区域性客货运枢纽。
(五)加快打造现代化综合性亿吨大港。推动阳江港码头、航道、集疏运体系等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到2025年力争阳江港吞吐量超6500万吨,比“十三五”末翻一番,向亿吨大港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八、关于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化“放管服”,采取“硬措施”,提升“软实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是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对标对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推进系列重要改革。深化投资管理、商事制度、产权制度、监管机制、工程审批等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三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到2025年全面实现高频事项“全市通办”、“跨市通办”。
四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福祉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突出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实现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就业方面,主要是依托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十四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教育方面,今年内建成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并招生。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提供更多优质学位,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职业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主要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健康阳江。
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体育方面,主要是弘扬“海丝”和漠阳文化,增加和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建设市民文化艺术中心、“七馆合一”等重大设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协调编制32项市级专项规划和各县(市、区)规划,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统一。三是健全实施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强规划评估和督查。四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十四五”时期安排重大项目260个,“十四五”期间投资超5000亿元。我们将科学编制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推动项目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