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13 20:41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008
2020年12月09日 来源:新华网
最近一年以来,利用澳门的国际化研究力量,依托珠海横琴的产业化土壤和广阔市场,两地在产学研方面深度融合,正携手发力打造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高地。 8日,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智能制造技术委员会在珠海横琴成立,在成立大会之后,还举办了中国(横琴)半导体智能制造高峰论坛。珠海市横琴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创伟说,此次IEEE智能制造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交流的空白,将为今后产业发展发挥智囊作用。
2020年,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多家半导体相关研究机构落户横琴,以此为龙头带动了横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横琴新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横琴注册的集成电路企业已经超过360家。此次论坛由澳门科技大学与埃克斯工业共同主办,埃克斯工业总裁李杰目前也是澳门科技大学的在读博士。他说:“我们的技术发源于澳门,依托横琴成长。我们多名核心骨干都是澳门科技大学校友。”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澳门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伍乃骐认为,在半导体领域,澳门的高校有很好的基础研究,应当以横琴为切入口,与内地广阔的市场和肥沃的产业化土壤建立连接。
2019年12月,澳门大学的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经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建立分部,与内地进行学术交流、对接客户、接待来访。
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表示,澳门和横琴应当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芯片智能制造和芯片设计等领域发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说,珠海有相当好的产业基础、土壤肥沃,在产业链里应聚焦智能制造和芯片设计领域,在大湾区打造继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的半导体产业的第三个极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认为,澳门和珠海横琴在集成电路产业联动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从政府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方面给予支持。
“在进行半导体制造产业布局后,我们需要升级版的发展战略,下一阶段要通过智能化升级做好精细化管理和效能提升,通过科技创新在全球产业创新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威国际集团半导体事业群总裁谢志峰说。(记者 王浩明)
澳门现有4所公立及6所私立合共10所高等院校,澳门大学作为澳门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大学、第一所公立大学,是现唯一的综合性公立大学,在澳门高等教育和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开展合作进程中担当重要角色。图为澳门大学。
·
香港在创科发展的表现在国际上得到肯定。在《2020年世界数码竞争力年报》中,香港的全球排名跃升至全球的第5位,在与科技基础建设有关的全球排名,也由第18位上升到第7位。2020年发布的“数码智能指数”报告中,香港分别于亚太区及全球排名第二及第三,位列全球最先进数码经济体之一。香港将进一步落实智慧城市蓝图,额外拨款推出5年“杰出创科学人计划”。
深圳是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新能源等产业具有领先地位。深圳孕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图为深圳华为。
深圳是创业者的天堂,全世界创客的乐土,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孵化创业团队61家,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正式运营。深圳已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吸引和认定政策,截止至2020年,深圳拥有全职院士54人,高层次人才17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96万人。
·
深圳大力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深港在河套地区合作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创新和科技为主轴,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化创新合作新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新引擎、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点、政策制度改革创新试验区。
·
香港和深圳优势互补,联手共同服务大湾区创科发展。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科创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
珠海积极推进珠澳合作,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平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2020年,横琴成为内地澳企最集中区域,累计注册澳资企业3575家。
·
珠海积极参与“两点两廊”建设,大力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超22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4%提高到3.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2.7件提高到91.5件,涌现出世界最大两栖飞机AG600等一批创新成果。
·
佛山加快推进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禅城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建设。
·
惠州加快塑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势。2020年,惠州地区生产总值达4222亿元。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建设,启动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填海造地工程,推动正威新材料一期投产,恒力PTA一期完成主体工程,推动太平岭核电期两台机组核准开工。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第一。
惠州全市规划建设了8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国三个之一的中韩产业园落户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等重大发展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落户惠州。
·
东莞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完善,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从2.36%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20年,东莞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95家市级试点企业实现倍增,78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
中山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9.3%和15.8%,规上工业企业增至3868家,形成电子信息、白色家电、装备制造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3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图为智能自动化生产线。
·
中山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有效发明专利达8383件,高新技术企业从427家增至2500多家。重大创新平台取得突破,引进光子科学中心和先进低温研究院,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无人装备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建成并投入运营·
江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是“十二五”期末的9倍,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超2100亿元,年产值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10家。
肇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从大湾区兄弟城市引进产业项目325个、投资总额503亿元;肇庆高新区新引进项目158个,大华农等6家企业完成总部迁入。西江高新区、高要产业转移工业园(金利高新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区。
“十三五”时期,肇庆实施工业发展“366”、创新驱动发展“1133”、现代农业发展“611”三大工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4+N”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形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金属加工等7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倍,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2个、省产业园(集聚地)4个。图为肇庆新区科技创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