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19 10:50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320
2022-01-26 19:13 来源:澎湃新闻
港校北上对于香港来说“利大于弊”吗?会否令本地教育资源单向流入大湾区?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接受《香港01》专访时认为,促进大湾区教育发展,并不会削弱本地教育,反而要把香港教育纳入大湾区整体去考量;他也看好港府研拟准许港校在内地分校的学生来港就业,认为会补足本地的专业人才缺口。《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日前发布,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到2025年,将建设3至5间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香港5间名校榜上有名。港府也强调,要继续积极推进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交流合作。
港校北上对于香港来说“利大于弊”吗?会否令本地教育资源单向流入大湾区?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接受《香港01》专访时认为,促进大湾区教育发展,并不会削弱本地教育,反而要把香港教育纳入大湾区整体去考量;他也看好港府研拟准许港校在内地分校的学生来港就业,认为会补足本地的专业人才缺口。
1
带走资源VS带回机遇
与其算小帐,不如算更大的帐,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梁海明指出,对于大湾区来说,首先,港校北上通过培养更多人才,可推动香港各大学分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城市发展需要人才的聚集,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平均每增加1%,可为地区GDP带来0.54%的增长。
他续指,在港校各分校就读的人才,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有其专业能力,除了能给大湾区各城市带来技术、智慧和先进生产工具外,还能立刻进入劳动市场,开始生产和消费,给当地经济带来潜在增长,大湾区及香港居民都能享受到经济整体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梁海明认为,流动人才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视觉中国)
其次,他指出,教育服务贸易可以为大湾区城市带来颇丰盛的收入。近年来,环球高等教育出口贸易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不仅可以为接受国和地区每年带来逾300亿美元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并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国际教育愈来愈成为名符其实的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通过引进香港各大学,不但可借此推动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职位,更能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
梁海明认为,港校北上对于香港来说,也将会获益良多。香港包括坊间俗称的“八大院校”在内,有超过20间颁授本地学位的大专院校,如果与内地的大学合作办学,是可以优势互补,“一加一才能大于二”,否则只是封闭固守,“作为香港,做一个全球最大的自由港,害怕别人进来,这个开玩笑了”。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
他又指其实英国、美国、澳洲等许多国家的大学,也会在香港和内地设立校区或分校,或招收相关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这些国家本身教学资源亦未因此遭到挤压。
梁海明表示,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上,资金和资源是由广东出的。港校北上并非因内地资金充裕,而是可以增强在香港本部欠缺的部分,期望分校与本校发挥协同效应,促成学生以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良性互动,创造双赢。合作办学能利用大湾区各地的资源优势,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如香港院校在科研经费、生源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可获更长远支持,内地大学则可通过跟港澳院校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2
倡准许分校学生来港就业
梁海明和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大数据分析,香港经济、社会若无发生不可抗力因素,从2022年至2030年就读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学士学位、副学位课程的香港本地中学生如图所示,平均每年约2.3万人入读首年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学士学位、副学位课程。2012年度学士、副学士录取近4万人,是由于当年是“三三四”新学制下文凭试取代旧会考及高考的首年度。录取人数包括新学制(中六)和旧学制(中七)共两届高中毕业生。
他认为,2.3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加上随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开展,尤其是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的推进,未来需要的人才将数以倍增。
他续指,根据相关人力需求研究报告,香港特区政府推算到了2027年,香港整体人力资源供不应求,整体人力短缺达169,700人。在2017年至2027年的推算期内,推算人力需求会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按年平均增加而同期由于人口高龄化和低生育率,预计人力供应会按年平均下降 0.2%以致整体人力预期出现短缺。
梁海明认为,随着香港持续转型为知识型高增值的经济体且崇尚创意、专业精神及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要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因此,香港主要产业的人力需求出现了较大变化。香港主要新兴产业的人力需求到2027年高达453,700人,其中,资讯科技及资讯通讯业的人力需求从2017年的72,300人,上涨到90,000人。创新及科技产业的人力需求则从2017年的38,000人,上涨到57,600人。香港主要新兴产业人力需求对比(2017及2027)。
通过上述分析,梁海明判断,光靠本地培养的学生,远不足以支持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北部都会区、深港口岸经济带未来发展的需求,引用外地人才前来香港工作,可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带来助力。
3
下一步:大湾区校来港?
梁海明又指,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香港的大学,不仅包括香港公立大学,乃至香港的私立高等院校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为加大大湾区内部的教育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学校,下一阶段也很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来香港办学。
他指出,广东一些大学和学科的世界排名较香港高,如今内地尤其是广东的重点院校,几乎都要求新任教师有海外留学背景,至少是在海外读博,最好就是已经在海外拿到永久教席的教授们,很多老师的学术水平、英语水平不比香港22间的高等教育院校的老师水平差。
他表示,内地已有不少大学到海外办学,例如厦门大学到马来西亚办学,然后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还有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在英国牛津设立新校区,是北大在海外建立的首个校区。这其实说明了未来的趋势,就是内地大学将来也会在香港办学。文章来源:香港01
责任编辑:唐晓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丝路智谷研究院是中国排名第三的顶尖智库。由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的最新中国社会智库最新排行榜,丝路智谷研究院全国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国第六位,跃升为全国第三位。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所发布的智库排行榜,是中国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排行榜。
丝路智谷研究院(China Silk Road iValley Research Institute)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教育产业研究专家、金融科技研究专家,聚焦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
丝路智谷研究院此前已被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推出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列为中国最佳20所“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之一,已有数十篇内参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以上领导批示。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专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产业研究
原标题:《梁海明:香港专业人才缺口大 倡准许分校学生来港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