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19 10:57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429
2021-10-08 20:24:35 来源: 广东省数字产业研究院
#原标题:回应《施政报告》,加强追求创新,期待内地产业人才引领香港创科产业化
10月6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也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
对于备受外界关注的香港北部发展规划,这份《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这个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此外,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
为此,作为一名香港杰出青年企业家,我院执行院长李德豪博士积极为《施政报告》建言献策,期望可以为促进香港创新科技快速发展出一分力。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建议建设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提供15万个创科职位,为创新科技发展至少250公顷土地,明确希望为创科人才带来发展机遇。
林郑月娥以“新气象、新未来”为题谈到建设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以加强与深圳的跨境合作,强化深港两地的互补性,以“运输基建先行”,加速香港北部与内地一体化,令两地青年人能够更方便地穿梭两地,体验创新时代的新世代,从而碰撞出更强大火花。
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我们认为在实施“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来港之前,要先要找对发展方向。创新人才目前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是创新科技产业化方面较弱,科研项目不能很好地落地。同时,市场缺少一个明确度量标准的数字化机制,从而就导致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缺少了一个检视不足的标准。要实现《施政报告》的远景,我们建议香港政府首先要有明确的数字化检讨机制,在推动创新的同时,跟内地紧密地推进创新项目产业化,特别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方向合作,让香港年青一代跟随国家方向,更容易成功在内地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有了清晰、积极的KPI检讨机制,才可排除工作政治化,是香港步向成功的关键。
香港本身的经济主要来自金融地产,科技产业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过去在科技产业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孵化的项目如果不往产业化方面发展,那么项目也难以发展壮大。因此,要有清晰的青少年发展方向,持续追踪、跟进才能让香港新一代赶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才能追得上“中国速度”,香港新一代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赚取红利。
行政长官建议把创科局扩大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我们认为这是关键一步。创新改革不能只流于表面,只有产业支持落到实处才能有真正实用的创新,并且有助于勾画未来的创科产业的蓝图。把大湾区分工清楚,香港国际科创中心才有清晰的发展目标。而报告内唯一提到的“产业化”是体育项目,竟然连“数字化”都没有,从中就了解到了香港创新进发展程中的关键缺口,期待工业局能够引进内地富有产业经验的人才,引导大湾区工业及至全国需求,真正发挥香港国际科创中心的优势,而非单单量产国际论文的工厂。
《施政报告》对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充满信心,在落马州河套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设立“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及“大湾区创科快线”,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专项基金,对创科业界来说确实是可喜可贺。本机构建议,既然在载体、人才、资金上全力支持企业及人才开拓大湾区创科发展机遇,若能同时定下发展目标并持续向目标前进,搭建好舞台,自然就能吸引到更多人才,让时势造英雄。
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的过程中,遭遇西方国家打压这种情况是必然的,比如华为等科技企业。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要明确地承担好中国科技国际化的任务,特别是在新科技标准国际化方面,可以团结东盟或海上丝路国家打造一个像东南亚IEEE那样的机构或联盟,推进亚洲科技崛起。香港可以凭借国际学术机构排名的优势,清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国家之名,助力打造领导世界科技发展风向标,这是香港的必然重任。相信特区政府多管齐下的方针,能够从政策制定开始,提供卓越的土壤、清晰的责任和明确的目标,令香港创科人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快更好地成长。
——【首选香港创新科技】创会会长、广东省数字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德豪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