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20 10:16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201
2021-09-10 11:56:06 来源:南方日报
创新创业团队最高扶持500万元,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近日,肇庆高新区新修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的实施意见》干货十足,从人才引育、提升、平台、保障、服务、管理6大方面提出举措,着力引育各层次人才,打造产业人才高地。
政策升级提档背后,是肇庆高新区不断放大的引才磁力场。近年来,该区通过与高校共建平台,铸大留才“承载器”,围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引才聚才,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精细化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个项目吸引三名国家级人才
在不到一年时间,池汝安、韩旭两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先后加入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和该院院长侯浩波组成技术团队,攻关危险废物深度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三名国家级人才齐聚一堂、携手合作,看中的是广东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的广阔市场前景。2019年,广东工业危险废物产量超400万吨,大都填埋处理。
“新技术下,危废处置将更加经济、安全、高效,不仅可以实现零填埋处理,还可以使利润空间较现有普通资源化技术拓展7倍以上。”侯浩波介绍。
在这一技术团队中,长期从事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研究的侯浩波主要负责铝灰残渣高温矿相重构机理研究,对污泥有价成分回收和利用研究多年的池汝安着力开发典型危废有价组分高效回收新技术,而深耕生物质能源热转化技术及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多年的韩旭专注突破多孔陶瓷烧制过程关键控制技术。
一个研究项目不仅实现三名国家级人才集聚,还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吸引了7名博士、14名硕士参与其中,加上2019年引进的6名博士、8名硕士,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已经形成近50人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
大平台带来大项目,大项目集聚高端人才。目前,肇庆高新区累计与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7个重大人才发展平台,拥有院士、博士、博士后平台29个,其中,博士、博士后平台数量占全市的35%,引进博士、博士后133人(次)。
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成立后,专注于微纳米制造的广东省高校引进人才金名亮博士来到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同为海归博士的妻子水玲玲。“研究院成立后,我们享受到场地建设补贴、各种科研项目经费,让我们可以全心投入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金名亮说。
认识到平台对人才的重要作用,肇庆高新区加快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的步伐。正在建设的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肇庆)示范中心、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肇庆分中心、广东省汽车配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智华(广东)智能网联研究院,着力将主导产业内基础较好、创新要素丰富的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孵化器等导入其中,推动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引育人才破解主导产业发展难题
近三年,肇庆高新区共引育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近6000名。笔者分析发现,这些新引育人才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肇庆主导产业领域。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引育工程实施为例,肇庆高新区采取双元制培养、定向就业、协议就业、专业就业等方式,与20多所院校建立引才直通车机制。
通过与汽车专业优势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肇庆高新区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和团队3747名(个),建立院士工作载体、重大人才发展平台、博士(后)载体、省市级研发中心15个。已建成的广东省电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特种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肇庆市海特复合材料技术研究院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引才聚才重要载体。
各层次引育人才成为产业技术难题的重要攻坚力量。
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新是一名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加入研究院后,他专注锂硫电池的开发利用。在他看来,目前锂离子电池容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密度需求,开发锂硫电池这种高能量密度电池迫在眉睫。
发力危废处置之余,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的专家结合肇庆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将研究方向瞄向退役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环保回收利用,通过采用铵盐低温还原焙烧技术完成锂、镍、钴的选择性回收,实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组建新能源汽车科研队伍,合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减速器三大核心技术,完成从电梯电机生产企业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的成功转型,成为小鹏汽车、比亚迪、东风柳汽、菲亚特等品牌的供应商。
生物医药是肇庆高新区传统优势产业,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聚集这一领域高端人才。
身兼教授、科学家、企业家数职的大华农总裁陈瑞爱主持完成的《禽流感预警和预防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2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非洲猪瘟爆发之际,该公司总经理李延鹏带领团队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发检测试剂,帮助企业获得生产资质;“兽医博士”刘郁夫发明多联疫苗无血清全悬浮培养工艺;另一博士欧阳征亮研发出全球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围绕主导产业引才聚才用才,引进院士、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市级人才、高级职称人才、博硕士等高水平研发人才,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肇庆高新区人才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资金兑现将“免申即享”
肇庆高新区人才资金兑现“免申即享”系统将于近日启用,申请人只要通过粤省事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就会进行数据筛选、比对、匹配、审核,自动将资金拨付到人才个人账户,实现人才资金兑现免申请、秒办、秒到账。
人才资金兑现“免申即享”,不过是肇庆高新区精细化人才服务的一个缩影。通过设置人才服务专员,组建“一对一”人才服务小组,肇庆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周定期赴挂钩企业,解读人才政策,辅导人才资金申报,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在人才政策的共性保障之上。2019年,肇庆高新区出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意见,建立起相互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政策保障体系。
意见实施两年来,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肇庆高新区人才资金申报人数和资金申报量是2018年的23倍和11倍,申请人才近千人次,申报金额超3500万元。
今年,新修订的人才政策是对原有政策的优化提升,导向更清、力度更大、路径更明、方式更活、激励更强。
完善的人才政策和个性化的人才服务,让高新区成为各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
“肇庆高新区就是我的‘人生伯乐’。”创业之初,除研发的第一代高分子膜产品外,肇庆谛艾恩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曹兵几乎一无所有。困难之际,他相继被评为高新区级和肇庆市级创业领军人才,分别获批150万元和200万元资金扶持和相关政策支持。如今,企业在市场站稳脚跟,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武汉大学毕业的汪韦兴博士因参与水环境治理与高新区结缘。看到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日益美丽的生态环境,他把户口迁到高新区,在这里成家立业。与此同时,他在高新区成立广东泉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应用环保技术。“高新区对我来说,同时意味着事业和家庭。”
目前,肇庆高新区累计以柔性引才方式引进国内外院士25名,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35名、省级人才12名、市级人才55名,培育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培育省级、市级创新创业团队9个,拥有博硕士、高级职称人才超1500名,人才总量超46000名,其中国家级人才、省级团队、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培育均实现了肇庆市本地培育零的突破。
■相关
肇庆高新区出台人才新政
涵盖六大方面
近日,肇庆高新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推动新时代肇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人才发展新高地。
《实施方案》提出27条创新举措,涵盖人才引育、提升、平台、保障、服务、管理等方面内容。
一、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引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化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团队,经评审按层次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扶持资金。
对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人才,按国家扶持资金的100%给予配套。
对在区内创办高科技型企业的海外留学人才,经认定后分等级给予最高80万元的补贴。
对区内企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新引进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录用的硕士、博士均连续3年每月给予生活补贴。
二、实行更优化的人才培养提升计划
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按省扶持资金的50%给予配套。
对经法定机构授权后独立开展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资助。
对取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职业资格的人才,分别给予每人2000元/月、1000元/月、300元/月生活补贴,期限最高3年。
三、打造更坚实的人才发展集聚平台
对获批的院士工作站给予100万元资助,对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在区设立科研平台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资助。
对新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工作站,分别给予80万元、30万元、25万元资助。
对服务我区的国内外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高端智库,每年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
四、构建更有力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
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首期规模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出资,助力创新创业。
区全职引进的第一、二层次人才,可选择免租入住高级人才公寓或享受5000元/月、3000元/月的租房补贴;第三至第八层次人才,可选择入住区人才公寓或享受2500元/月到300元/月的租房补贴,为期3年。
非本区户籍的第一至第六层次人才,其子女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可享受户籍学生待遇。
国家级、省级、市区级人才每年可分别享受一次最高标准为5000元、3000元、2000元的健康体检。
五、建设更完善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对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区落户开展相关业务的,经营期满1年后,根据服务区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给予最高20万元资助。
运用“智慧大旺”数字平台,开发“免申即享”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服务系统,探索人才资金兑现“秒办、秒批、秒到账”。
六、健全更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
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邀请高层次人才代表列席全区性重要会议,健全高层次人才意见直通车制度。
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提名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
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流动、服务等机制,探索实施“一事一议”引才、产业精准引才、全球柔性引才等人才引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