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02-23 20:46 作者:湾融产城创新学院 浏览量:1159
2022-01-08 01:47
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作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的河源正式迈入深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推进协同发展,河源风劲帆满正当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全面提速,扎实推进“融湾”“融深”行动。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借势借力,在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开放水平。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远方不远。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为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建言献策,助力我市加快“融湾”“融深”步伐。
做好“农”字文章 下好“融湾”“融深”先手棋
河源是广东省粮食主产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当前,河源正举全市之力推动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人才、产业“三个高地”,力争“示范广东、领先全国、面向世界”。可见,河源现代高效农业“融湾”“融深”,可谓机遇和基础叠加,占尽天时、地利优势,前景广阔,活力无限。
“希望政府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高标准优质种植,提高种植基地生产等环节标准化程度,打通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链条。”市人大代表丁心建议,针对河源现有的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有方向、分农业品种地去谋划产业园建设,有效解决产量问题,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建议加强对物流产业园等配套的布局和谋划,让河源的农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实现“企业成本少”“产品送得快”。
市政协委员于鑫认为,河源现代高效农业想要借势借力加速“融湾”“融深”,就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比如进一步擦亮已有的“万绿河源”品牌。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是河源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需要尽快设立“灯塔出品”等标志性农产品公用品牌。
市人大代表吴达表示,河源农产品“融湾”“融深”最主要的问题是怎么“送出去”,他建议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挑选资质齐全同时具备一定市场基础的承办企业来牵头发展共同配送,引导快递 、物流配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推动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五统一”,场地、车辆、人员、运营、管理“五整合”,发展统仓共配加快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提高物流快递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
提升科技“智联通”竞争力
推动科技要素加速集聚
“科创平台的搭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市人大代表谭台哲表示,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速“融湾”“融深”,实现科技全面对接,就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通过搭建数字经济平台,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成果、人才在河源的聚集,打通科技联通“脉络”,推动协同发展。
市人大代表廖东帆建议,要从全市高度统筹助力河源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深河两地紧密相连,大力推动“产学研政”深入合作,由市政府组织当地先进材料核心企业与深圳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进行对接及技术交流,推动产品市场的发展,同时要通过提供科技孵化服务、研发平台建设奖补、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措施,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夯实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基础。
“现在很多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市人大代表王艳卿说,加速“融湾”“融深”,承接产业外溢,需要河源提供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他建议用好河职院、广师大(河源校区)等本地高校资源,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训,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中端人才,实现当地培养、当地就业。市人大代表陈洁文也建议相关部门引进先进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各项人才引进制度和政策体系,定期统筹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让各类人才在河源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做大做强产业链条
打造抢滩投资洼地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市政协委员欧小鲁表示,当前,河源推进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必须抓住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机遇,要在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上靠前服务,不断推出具体改革措施并狠抓落实,推动河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人大代表郭思远表示,培育“五大产业”是河源主动“融湾”“融深”的举措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强政策引导。他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搭建电子信息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业务交流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继续加大“五大产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
市政协委员赵俊威建议主动对接“双区”支柱产业链,实施“稳链—强链—补链”工程。一是稳链工程,大力扶持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二是强链工程,对接“双区”产业转移需求和新兴产业资源,发展电子信息、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巩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水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优势产业集群。三是补链工程,借助“双区”对外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的优势,加快构建与“双区”深度融合的经贸网络,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招商思路,明确产业招商方向与目的地。
■采写:本报记者 刘昕 王亚娇 梁驱远
■统筹:本报记者 刘昕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