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07-10 20:24 作者:南方+ 浏览量:757
“靠一家大型企业或一个产业集群发展经济,是很难持久的。”如今,回顾陈江街道十多年来走过的路,街道办副主任芦俊超这样总结。
陈江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2013年,随着惠州三星产值急剧攀升,陈江成为惠州首个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元的街道。但由于缺乏其他先进项目,陈江的产业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形容为“月朗星稀”。
十多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动力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兴产业,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在此背景下,2019年,陈江掉队,工业总产值降至千亿元以下。此后,陈江着力调整发展动能,并于2023年重返千亿元行列。
沉浮十年,陈江经历了什么?
10亿元和1.7亿元,要哪个
7月,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爆发,惠州市多科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多科达”)的车间全部满负荷运转。
“几天不出货,就放不下设备和材料了。”多科达业务总监赵雪川指着略显狭窄的车间说。
这是一家位于陈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方形、圆柱等动力电池领域具备整线设备的开发能力形成其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由于订单增长和产能持续攀升,公司租的厂房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拿地显得迫在眉睫。
2023年,时任陈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海平获知此事后多次前往该公司了解情况,又和区有关部门多方协调,最终为其提供了一块2.31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
同样在陈江,另一家做电缆的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该公司虽然也在增资扩产,但最终没拿到地,2023年不得不迁往其他地方。
张海平说,从2022年的产值来看,多科达是1.7亿元,而这家电缆企业超过10亿元。“10亿元产值的企业,不小了,很多地方抢着要呢。”既然这样,为什么两家企业拿地的结局不同?
张海平解释,多科达当时虽然产值只有1.7亿元,但它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并且符合仲恺高新区“5+1”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5+1”产业体系即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共五大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是仲恺高新区着重打造的主导产业体系。
而那家电缆企业虽然产值超10亿元,但它不在这一主导产业体系里面,且能耗大,是惠州市用电大户,加上要拿地的企业很多。因此,综合考虑下来陈江没有为其供地。
如果时光倒回十多年前,张海平认为,肯定会把地提供给这家年产值10亿元的企业。陈江之所以作出相反的决定,根源在于这些年走了一条非常曲折的路。
“月朗星稀”的隐忧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制造业风生水起。陈江地处惠州市西南,邻近东莞和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也迎来许多发展机遇。
1992年,三星在惠州设厂,并落户陈江,持续多年以生产音响产品为主。直到2006年,随着手机逐渐普及,惠州市负责招商引资的干部前往三星中国总部拜会,争取对方在惠州增加手机生产线。不久后,惠州三星的手机生产线从3条增加到30多条。此后,惠州三星进一步增加产线,2013年成为超千亿元产值企业,这是当时三星在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从做音响转向做手机,是它从年产值几十亿元的企业变成千亿级企业的关键。”扈伟说。2007年到2019年,扈伟任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长期负责对外招商等方面的工作。到仲恺之前,他曾在惠州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任职,熟知外企在惠州的发展历程。
对陈江来说,2013年是个高光时刻,受益于手机制造产业迅猛增长,陈江规上工业总产值拉高到1402亿元,一跃成为惠州首个工业总产值千亿街道。
当年,惠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为6399.1亿元,陈江作为一个街道就贡献了22%的产值。在广东省内当时名列前茅的一批镇域经济体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单项,广州新塘为598.51亿元,佛山狮山为2395.3亿元,东莞长安约为990亿元。陈江当时的工业发展成绩难能可贵。
一时间,陈江声名鹊起。
然而,拥有一家耀眼的“巨无霸”企业,却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这种格局被形容为“月朗星稀”。这一方面为陈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很大的产业风险。
两个千亿级企业的不同选择
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力推动全球产业升级,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此时,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
而惠州三星作为全球性的手机生产基地,几乎不涉及重要的研发活动,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2019年9月,惠州三星走了,公司副总经理徐惠博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基于市场变化作出的调整。
这对陈江乃至整个惠州的工业发展无异于重磅炸弹。由于惠州三星是链主企业,它的离开影响到当地数以百计的供应链企业。2019年,陈江街道工业总产值于当年掉出千亿元规模。2020年下探至最低点,工业总产值仅有627亿元。
几乎在同一时间,惠州另一家千亿级企业TCL酝酿了新一轮改制。2019年初,TCL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并于2020年初将“TCL集团”更名为“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说,今后将重点聚焦半导体显示和材料产业,以及其他“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赛道。
此时,作为惠州本土发展起来的TCL,已经锚定科技创新的“蓝海”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而包括陈江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成为TCL精耕细作的重镇。
换动力,调结构
从增长动力的转换到新兴产业的勃兴,大企业凭着敏锐的嗅觉迅速调整业务。实际上,政府部门也没有闲着。
对于陈江产业结构的隐忧,从惠州市到仲恺高新区的干部当时已有警觉。早在2016年,他们便从战略和战术上做了许多调整。
从全区层面考虑,仲恺结合国际国内产业趋势,确立了一批该区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确保引进和培育的企业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同时,仲恺把招商权从镇街收回到区里,保障引进项目的先进性和较高的“亩产”,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这一次的产业调整中,仲恺在陈江着重布局了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激光等多个产业的先进项目,以避免重蹈之前企业结构“月朗星稀”的覆辙。用他们的话讲,既要有“月亮”,也要有“星星”。
“月亮”怎么来?短期来看,靠的是引进来,甚至是“抢”过来。
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抢”过来的项目,它包括华星光电模组工厂和TCL多媒体智能显示终端两个子项目,具有全球最高世代模组产线,加上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可带动上千亿元产值。因此,多个城市都在争取这个项目,竞争十分激烈。
2016年春季,经过艰难的谈判,TCL高层提出大约2月的交地期限。以这样大的项目用地考虑,这在日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惠州答应了。
那段时间,陈江街道项目征地组办公室主任秦放最早也要晚上11时才下班。有时为了解释一项政策,甚至会在村民家里熬到凌晨2时到3时。
如今,TCL华星惠州华星模组厂厂长钟川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这块地位于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和潼侨镇,当时,他在现场看到满眼尽是房屋、水塘和农庄,涉及很多户村民。最后,仲恺只用了大约2个月,就交出一块几十万平方米的净地。秦放说,这块地通常至少要半年才能拿下。
为什么这么赶?钟川解释,电子信息产业迭代周期短,一个月都很宝贵。当时面板市场很好,TCL要保障惠州华星无缝衔接深圳华星的前端工序,差一两个月可能导致产能损失20%至30%。
如今,这个原计划投资129亿元的项目,已经投资了160多亿元。今年6月,该项目针对市场需求增加了一条100英寸的生产线,预计7月实现量产。
高效的服务还打动了一批扎根于此的企业家,通过他们“穿针引线”,更多先进项目源源不断引进仲恺。
“前前后后,他推荐了七八个好项目给我们。”仲恺高新区科促局招商和投资促进组组长黄乐全负责招商工作多年,他说的这个人是舒斯雄。
为什么这么热情?原来,2019年,舒斯雄任高管的盛弘电气在仲恺拍到一块地,但面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加上地下管网,以及附近的高压线、水塔等因素,造成很大的施工困难。盛弘电气反映问题之后,当地政府多方奔走协调,用了大约1个月就全部处理好了。
舒斯雄说,公司管理层对于这样高效的服务感到非常惊讶,这保障了公司正常建设和投产,所以很乐意向仲恺推荐好项目。最后,首航新能源等优质项目经他牵线,落户于仲恺陈江街道。
“月亮”有了,“星星”多了
作为惠州市工业高地,陈江街道有着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再加上对中韩(惠州)产业园、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国家和省级平台的利用,陈江争取到更多用地指标,迎来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先进项目。如今,它们正通过产业链聚合发展的方式形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方面,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可带动周边供应商产值超过1000亿元。
在智慧能源产业方面,首航新能源产研制造基地两期项目满产后,预计可形成100亿元产值,该公司是全球五大储能逆变器供应商之一。亿纬集能、赣锋锂电、乐亿通……一批龙头企业聚集在陈江,形成新能源产业高地。
在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方面,从深圳引进的杰普特、联赢激光等企业,均为该领域龙头企业,正在集聚更多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日益完备的激光产业园。
在完善先进产业体系的同时,陈江的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5家,其中包括3家百亿元以上规模的链主企业,以前个别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不只是引进企业,更多科创型企业也在这里培育出来。这被扈伟概括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优质项目,另一方面培育创新型企业。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陈江百亿产值以上的“月亮”有了,产值暂时较小、聚焦创新的“星星”也多起来了。2023年,陈江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279家、专精特新企业62家,分别同比增长25.66%、93.75%。同时,还培育了29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陈江的科技企业十年前少之又少,现在如繁星点点,通过创新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孕育了强劲的转型升级动力。”张海平说。
唱响转型升级“同一首歌”
从“月朗星稀”到“星月同辉”,陈江正在逐步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陈江没有广州、深圳那样丰富的资源,能做到现在的产业格局,显然各级政府部门对它提前有布局,发挥了它多年积累的产业优势。
尽管如此,陈江的干部们觉得远没到可以松一口气的地步。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南山粤海、广州天河冼村、佛山狮山等地,已是GDP超千亿元的街道或镇域经济体,更不用说工业总产值。经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他们认为,陈江的产业结构还要再优化,尤其要着重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降低企业在生产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提醒,陈江接下来应该注意培育更多根植性强的本地企业,并在产业转型的基础上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走创新之路。要通过培育本地链主企业,把供应链和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上。同时,要吸引搞双循环的企业,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丽认为,陈江产业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的路子,这在全国具有典范意义,可以为其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此时,距离原先惠州三星厂址不远的地方,恺晨等多个孵化器已经引进大量科技项目。从这里孵化出来的广东立冠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内外500多家服装企业提供了智能工厂数字化改造等服务。放眼整个陈江,一大批注重研发和创新的科技企业将从这里孵化而出,成为广东制造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采写】南方+记者 刘光明宝 于蕾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